为深入贯彻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(试行)》精神,聚焦课程评价对幼儿发展与教学优化的推动作用,温州市瓯海区会昌幼儿园在多功能厅开展了五月园本课程评价活动。全体中层与教师齐聚一堂,通过 12 个班级的自然角种植案例分享,共探自然教育的奥秘。
一、自然角里的奇妙旅程
活动中,各班级围绕植物角与种植实践带来了精彩分享。
小一班:小一班小朋友在菜地空出后投票决定种茄子,从松土、选苗种植到日常照顾,邀请门卫叔叔指导搭建支架、修剪枝叶,用扭扭棒固定茄苗。还开展亲子调查了解茄子特征,用撕纸剪贴装扮茄子园,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亲近自然,期待茄子开花结果。
小二班:从报餐介绍豆芽菜引发幼儿兴趣。通过投票选绿豆,开展选种、泡豆、观察发芽等活动,遇问题后讨论、查资料、做实验验证假设,如避光种植。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、观察记录等能力,后续将开展延伸活动持续激发探究兴趣。
小三班:小三班因一只小乌龟开展系列活动,孩子们与家长调查乌龟习性,设计带水池和陆地区的新家,分组收集材料合作搭建,用鸡蛋托、黏土制作装饰龟。制定饲养计划并设小组长提醒轮值,在照顾乌龟过程中学会探索、合作与承担责任,充满趣味与教育意义。
中班段的案例则更具探究深度
中一班:水培豆豆时遇发霉危机,经讨论、查阅资料发现是浇水频繁、光照过强所致,通过更换底部有洞容器、调整光照区域解决问题。植物角分观赏、水培、土培、养殖区,菜园种植土豆,孩子们辨认杂草、拔除养护,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观察与实践能力。
中二班:吴依畅老师分享植物角改造历程。初期因单调、易枯萎、缺乏参与感,师生通过带植物、收集木桩等废弃材料,划分土培、水培、工具区。在种植绿豆过程中,幼儿观察发芽、换 “新家”、记录生长,还设厨余边角料区。改造后植物角生机盎然,吸引幼儿与家长参与,未来计划丰富植物种类、融合多学科。
中三班:中三班植物角充满生机,孩子们拯救掉落多肉叶子使其生根,用厨余制作堆肥,给发财树治病,饲养小蝌蚪和乌龟。菜园蚕豆丰收后,孩子们采摘、剥豆、水煮品尝,在触摸、观察中感受生命奇妙,学会敬畏生命、承担责任。
中四班:中四班改造植物角,按光照需求摆放植物,增设育种和试验区,造景加入莲花池、蘑菇装饰,引入空气凤梨 “老人须”。开展郁金香水培与土培对比实验,孩子们每日观察记录,虽最终枯萎,但从中认识植物生长条件,培养耐心、责任感与面对挫折的能力。
大班段的分享则凸显课程的系统性
大一班:大一班以《3-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为指导,打造 “三区一园”(种植区、育苗区、饲养区及户外菜园)。植物角种葱、姜、蒜等,通过芋头清水、泥土、营养土对比实验及玉米育苗探索植物生长;饲养区养蚕宝宝并开展 “周末家庭饲养计划”。菜园种植土豆、茄子,丰收后制作美食,融合自然与劳动教育。
大二班:大二班的孩子们通过民主投票决定在班级养金鱼,从鱼意外死亡引发调查,到用塑料瓶、火山岩等材料给鱼造新家,还每日观察记录水质、金鱼状态并解决问题。同时开展生姜日照对比、不同土壤种植实验,以及水培桂圆催芽,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探索自然奥秘。
大三班:班级种植区以《指南》为指引,打造幼儿探索自然的乐园。植物角开展水培蔬菜、“花生成长记” 对照实验(水培 / 沙培 / 土培、不同光照条件),设植物观赏区与乌龟饲养区,幼儿设计龟池并持续改造。班级农场经讨论选种四季豆,历经除草养护后丰收。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记录、动手实践,提升科学思维与责任感,让种植区成为多元学习的活课堂。
大四班:大四班植物角划分观赏、土培、水培等多区域,开展 “蔬菜边角料复活计划”。孩子们投票选种花生,经历首次种植失败后,通过催芽、掌握土培水培技巧成功培育。还设置科学实验站观察花生在不同溶液生长情况,饲养蜗牛、制作堆肥,菜地种植番茄并全程照料,丰富种植经验。
二、以评促教,共话成长
活动中,一个个充满温度的自然角故事,展现了教师对幼儿兴趣的敏锐捕捉,以及 “以幼儿为主体” 的教育理念 —— 无论是水培豆豆时的耐心等待,还是为小乌龟设计家园时的奇思妙想,孩子们在触摸、观察、记录中,不仅收获了植物生长知识,更培养了观察力、责任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会昌幼儿园始终相信,自然角是幼儿与自然对话的窗口,也是课程生发的活教材。本次评价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,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升华。未来,幼儿园将继续以自然教育为抓手,让孩子们在 “做中学”“玩中学”,在自然的滋养中茁壮成长!
版权所有:瓯海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主办单位: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咨询建议
浙ICP备05082032号-2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16号 技术支持:捷点科技
建议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8.0 1440*900或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